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5605683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罗尔阿太菌生长曲线、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及融合技术(二)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16:30:42 浏览:11 次

1.4原生质体制备及条件


1.4.1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取培养55 h的种子发酵液9 mL,取1 mL涂布于PDA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其余8 mL菌悬液中加入1 mL 5.56 mmol·L——1的β-巯基乙醇,静置30 min。6500 r·min——1离心15 min,弃上清液留菌丝体,渗透压稳定剂洗涤2次。加入1 mL的酶液,32℃条件下60 r·min——1振荡酶解,渗透压稳定剂洗涤2次,去酶液,6500 r·min——1离心15 min,弃上清液留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保存于渗透压稳定剂中,取1 mL涂布于低渗培养基,1 mL涂布于双层再生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按公式计算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

式中,SA、SB、SC分别为PDA培养基、低渗培养基、双层再生培养基上的菌落面积(cm2)。


1.4.2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选择

破壁酶: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0.4 mol·L——1的KCl作为高渗稳定剂,3.1 mg·mL——1的酶,32℃酶解55 min,分别选择7组酶进行单因素试验。其中,第1组为纤维素酶(pH 5.0),第2组为蜗牛酶(pH 5.8),第3组为溶壁酶(pH 5.4),第4组为复合酶(纤维素酶φ为2%、蜗牛酶φ为4%、溶壁酶φ为2%,pH 5.5),第5组为复合酶(纤维素酶φ为2%、蜗牛酶φ为2%、溶壁酶φ为4%,pH 5.5),第6组为复合酶(纤维素酶φ为4%、蜗牛酶φ为2%、溶壁酶φ为2%,pH 5.5),第7组为复合酶(纤维素酶φ为2%、蜗牛酶φ为2%、溶壁酶φ为2%,pH 5.5)。


酶浓度: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0.4 mol·L——1的KCl作为高渗稳定剂,分别选择1.3、2.2、3.1、4.0、4.9和5.8 mg·mL——1的第5组复合酶,32℃条件下酶解55 min,进行单因素试验。


酶解温度: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0.4 mol·L——1的KCl作为高渗稳定剂,3.1 mg·mL——1的第5组复合酶酶解55 min。分别选择26、28、30、32、34和36℃进行单因素试验。


酶解时间: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0.4 mol·L——1的KCl作为高渗稳定剂,3.1 mg·mL——1的第5组复合酶32℃条件下分别振荡酶解25、35、45、55、65、75和85 min进行单因素试验。


pH: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0.4 mol·L——1的KCl作为高渗稳定剂,3.1 mg·mL——1的复合酶(纤维素酶φ为2%、蜗牛酶φ为2%、溶壁酶φ为4%)32℃酶解55 min。pH分别选择3.5、4.5、5.5、6.5、7.5、8.5进行单因素试验。


渗透压稳定剂:选用培养55 h的菌悬液,3.1 mg·mL——1的第5组复合酶,32℃酶解55 min。分别选择0.4 mol·L——1的NaCl、蔗糖、KCl、MgSO4进行单因素试验。


在上述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L16(45)(表1)确定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

表1原生质体制备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1.5原生质体紫外灭活和热灭活


将制备好的Ar-1和Ar-2原生质体悬浮液等体积混合,均分为2份,记为Ⅰ和Ⅱ,Ⅰ用于紫外灭活,Ⅱ用于热灭活。


从Ⅰ中取1 mL涂布于双层再生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余下部分均分为6组,分别在紫外光下灭活1、3、5、7、9和11 min,各取1 mL涂布于再生双层培养基上,29℃避光培养。


从Ⅱ中取1 mL涂布于双层再生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余下部分均分为21组,分别于45、55和65℃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15、25、35、45、55、65和75 min,各取1 mL涂布于再生双层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按公式计算原生质体灭活率。

灭活率=(Su-St)/Su*100%

式中,SU表示未经紫外和热灭活的再生菌落面积(cm2),ST表示经紫外和热灭活后的再生菌落面积(cm2)。


1.6原生质体融合


1.6.1原生质体融合分别取“1.5”中不同方法灭活的原生质体悬液,等体积混合均匀,6500 r·min——1离心15 min,弃上清液留原生质体。加入PEG6000促融,30℃水浴处理,不同时间段取出。0.4 mol·L——1的KCl洗涤2次,去除PEG6000,重悬于KCl中,取1 mL涂布于再生双层培养基上,29℃培养,按公式计算原生质体的融合率。

融合率=Sr/Su*100%

式中,SR、SU分别表示融合子菌落面积和未灭活的原生质体再生菌落面积(cm2)。


1.6.2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选择PEG6000浓度:向2 mL灭活后的原生质体悬液中分别加入4 mL 0.25、0.30、0.35、0.40、0.45和0.50 g·mL——1的PEG6000在30℃条件下融合25 min。


融合时间:向2 mL灭活后的原生质体悬液中分别加入4 mL 0.4 g·mL——1的PEG6000,在30℃条件下分别融合10、15、20、25、30和35 min。


融合温度:向2 mL灭活后的原生质体悬液中分别加入4 mL 0.4 g·mL——1的PEG6000分别在26、28、30、32、34和36℃条件下融合25 min。


1.7融合子的筛选


再生培养基上长出融合子后,挑选长势良好的融合子传代5次,划线法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29℃条件下培养。转接入种子培养基中,29℃、200 r·min——1空气浴振荡培养。再转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为7%,29℃、200 r·min——1空气浴振荡培养5.5 d.测定发酵液中多糖及草酸产量,最终筛选出1株多糖产量高且草酸产量低的融合菌株。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硫酸法,草酸含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相关新闻推荐

1、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二)

2、磷霉素钠联合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摘要、材料与方法

3、全自动菌落计数仪操作方法及实验步骤【应用实例】

4、柑桔砂皮病菌座壳菌生长条件及纳米药剂筛选(二)

5、微生物生长曲线监测仪测定纳米银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