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肠道常见微生物、运动性基因及在宿主中的生态策略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研究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互作的重要模式生物。过去认为其肠道微生物主要由食物决定且变化较大,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果蝇实际上对其微生物群落具有一定选择能力,且一些微生物特征可能有助于其在果蝇肠道中稳定存在。特别是“运动性”(即细菌借助鞭毛等结构移动的能力)近年来被认为可能有助于微生物定殖和扩散。然而,目前我们对这种运动性是否影响果蝇肠道菌群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组成知之甚少。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假设那些具备运动相关基因的细菌可能在果蝇体内出现频率更高,且超出了纯粹随机扩散所能解释的范围。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重新分析了野外采集果蝇的16S扩增子数据和宏基因组数据,并聚焦于四类常见的果蝇相关细菌属:Commensalibacter、Gluconobacter、Lactobacillus和Tatumella。他们将这些菌属在果蝇体内的丰度与运动相关基因(如鞭毛组装和趋化性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关联分析,并将结果映射到“中性模型”上。中性模型是生态学中的一种基准框架,假定所有微生物具有相同的扩散能力,群落组成主要由随机漂变决定。研究者通过这一模型来识别哪些细菌的分布模式显著高于随机扩散预期,可能暗示存在“宿主选择”或适应性优势。
主要结果与发现:
首先,作者在53个野外果蝇样本中鉴定出108个ASVs(扩增子序列变体),发现以Acetobacterales、Gammaproteobacteria和Lactobacillales为主的细菌群落在样本中占主导地位,Commensalibacter、Gluconobacter、Tatumella和Acetobacter出现在约95%的样本中。
随后,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与功能注释,研究发现这些肠道细菌的代谢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与菌群组成密切相关。在与运动功能的关联分析中,发现共有126个基因特征与至少一个ASV显著相关,其中有16种基因功能与5个以上的菌属相关。特别地,关于运动性的功能,如鞭毛装配与化学趋化途径,在四个菌属中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尤其是Gluconobacter和Tatumella的相关性最为强烈(p值<10⁻⁷,FDR校正后仍显著),Lactobacillus也表现出较弱但统计意义存在的相关性,而Commensalibacter则呈现负相关趋势。
接着,作者将这些带有运动基因的菌属分布与中性模型进行比对。结果显示,85.1%的菌属分布符合中性模型预测,但约10.7%的菌属在模型预测之上显著富集,其中包括Gluconobacter、Tatumella和Lactobacillus,而只有4.2%的菌属落在模型预测值之下。这说明带有运动基因的菌属更可能在果蝇体内以高于随机扩散预期的频率存在,提示这些基因功能可能使微生物获得宿主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优势”。
此外,Commensalibacter的不同ASV在中性模型中出现了三种模式:有些高于预期(说明受到宿主选择),有些与模型预测一致,还有少数低于预期(可能受到排斥)。这表明即使在同一属中,不同菌株可能也具备不同的定殖策略。
总结:
本研究明确指出,果蝇肠道中常见的几种细菌属与运动性基因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基因的存在使得细菌更容易在野外果蝇体内维持较高丰度,可能有助于其定殖与传播。这一发现不仅补充了我们对果蝇肠道菌群组装机制的理解,也验证了中性模型在微生物功能与生态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尽管如Lactobacillus也能通过非运动机制如表面黏附素实现定殖,但总体来看,运动性基因是果蝇微生物群落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未来可进一步结合其他功能特征(如代谢能力、黏附性等)探讨微生物在宿主中的生态策略。
相关新闻推荐
2、微生物生长曲线监测系统记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