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储藏温度下鲜猪肉细菌菌落总数测定及Logistic生长曲线函数模型构建(二)
1.2方法
1.2.3配对性T检验
对不同储藏温度组之间的微生物指标及TVB-N含量进行比较,由于以储藏时间测得的数据,前后具有依存递进关系,不具独立性,无法进行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只能采用时间对应的配对性T检验,即两组不同储藏温度之间,同一指标同一储藏时间的两个值对应成对进行配对性T检验。
1.2.4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建立
Logistic生长曲线(Logistic growth curve)方程:y赞=k1+ae-bt,其中k、a、b为未知参数。其变化特点是:开始增长缓慢,在以后的某一范围内迅速增长,t达到一定值后,增长又缓慢下来,曲线略呈拉长的“S”,因此,也称为S型曲线。文中以储藏时间t为自变量,不同储藏温度下各测定指标为y,建立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依据相关标准,求解新鲜肉及次鲜肉的储藏时间。
1.2.5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及MATLAB(R12a)进行数据处理和编程运算。
2结果与分析
2.1鲜猪肉在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及TVB-N含量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3±0.5)℃组和(0±0.5)℃组鲜猪肉的细菌菌落总数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10±0.5)℃组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大,20 h后,增幅加大。(4±0.5)℃组细菌菌落总数变化也比较平缓,但其各储藏时间的值均略高于(-3±0.5)℃组和(0±0.5)℃组。
表1鲜猪肉在储藏过程中微生物菌落总数及TVB-N含量
表2各配对组间T检验的P值
注:X1表示(-3±0.5)℃组;X2表示(0±0.5)℃组;X3表示(4±0.5)℃组;X4表示(10±0.5)℃组;*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0.5)℃组、(0±0.5)℃组和(4±0.5)℃组鲜猪肉的大肠杆菌总数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变化比较平缓,但是(10±0.5)℃组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增大较快,特别是超过20 h后,增幅加大。
(-3±0.5)℃组及(0±0.5)℃组鲜猪肉的假单胞菌和乳酸菌总数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增幅不大。但(10±0.5)℃组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增大较快,特别是超过20 h后,增幅加大。(4±0.5)℃组假单胞菌和乳酸菌总数变化也比较平缓,其在各储藏时间的值均略高于(-3±0.5)℃组和(0±0.5)℃组。
各处理组鲜猪肉酵母菌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变化比较平缓。(10±0.5)℃组略高于其他组,特别是超过20 h后,增幅较大。
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各处理组鲜猪肉大肠杆菌、假单胞菌、乳酸菌在储藏期内变化趋势与细菌菌落总数较一致。细菌菌落总数小于4(lg(CFU/g))为新鲜肉,4~6(lg(CFU/g))为次鲜肉,大于6(lg(CFU/g))为变质肉[16]。(-3±0.5)℃组和(0±0.5)℃组的鲜猪肉在储藏时间不超过48 h,(4±0.5)℃组储藏时间不超过34 h,(10±0.5)℃组储藏时间不超过20 h时,均为次鲜肉,尚未成为变质肉。(-3±0.5)℃组和(0±0.5)℃组鲜猪肉TVB-N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当储藏时间超过48 h后,增幅加大。
(4±0.5)℃组TVB-N含量变化比较平缓,各储藏时间的值略高于(-3±0.5)℃组和(0±0.5)℃组,但当储藏时间超过34 h后,增幅加大。(10±0.5)℃组TVB-N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特别是超过20 h后,增幅加大。按照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规定,肉品的TVB-N含量不大于15 mg/100 g为新鲜肉,15 mg/100 g<TVB-N含量≤20 mg/100 g为次鲜肉,TVB-N含量超过20 mg/100 g为腐败肉,(-3±0.5)℃组、(0±0.5)℃组和(4±0.5)℃组鲜猪肉储藏时间不超过96 h,(10±0.5)℃组储藏时间不超过48 h,均为次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