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分枝杆菌胞内菌落计数、对RAW264.7细胞血红素氧化酶1调控自噬影响(二)
1.1.2主要试剂和仪器
高糖DMEM培养基购于普赛诺公司;Cobaltic ProtoporphyrinⅨChloride(CoPP)(Cat#sc-294098)、Tin ProtoporphyrinⅨdichloride(SnPP)(Cat#sc-203452)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抗LC3Ⅰ/Ⅱ抗体(Cat#12741S)、抗ATG5抗体(Cat#12994)、抗GADPH抗体(Cat#5174)、第二抗体抗兔IgG抗体(Cat#7074S)购于美国CST公司;HO-1(Cat#10701-1-AP)购于Proteintech公司;SQSTM1/p62(Cat#AG4400)、特级胎牛血清(Cat#13011-8611)购于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CCK8(Cat#K1018)、3-MA(Cat#A8353)购于APEXBIO公司;LysoTracker Red DND-99(Cat#MX4317-50UL)购于懋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PI购于Bioss公司;TNF-α(Cat#87E2072700)为云克隆产品;6孔板购于NEST公司;阿米卡星注射液购于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显影胶片(Cat#YA0360)为柯达公司产品;蛋白电泳槽为Bio-Rad公司产品;转膜仪为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免疫荧光显微镜为Nikon DS-Qi2型号。
1.2方法
1.2.1 M.abs培养及准备
将M.abs标准株ATCC19977接种于7H9液体培养基,培养3~5 d,取对数生长期细菌,调整细菌浓度1.5×108 CFU/ml,用于后续实验。
1.2.2 RAW264.7细胞培养及M.abs刺激
RAW264.7细胞培养于含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当细胞浓度达到80%贴壁时,无菌PBS清洗3次,含0.2%EDTA胰酶消化2 min,调整细胞密度为2.5×105个/ml,取2 ml铺于6孔板,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加入30μmol/L CoPP或30μmol/L SnPP预处理12 h,在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基内分别以感染复数(MOI)(M.abs∶RAW264.7)为5∶1、10∶1和15∶1比例加入M.abs刺激2 h(活菌浓度分别为:2.5×106 CFU/ml、5×106 CFU/ml、7.5×106 CFU/ml),无菌PBS漂洗3次,加入含34μg/ml阿米卡星完全培养基作用2 h去除胞外菌,无菌PBS漂洗3次,继续培养至指定时间,收集不同时间点细胞蛋白保存于-20℃待测(蛋白提取见1.2.4)。
1.2.3 CCK-8检测细胞活性
CCK-8检测参照试剂说明书进行,简要操作如下:调整RAW264.7细胞密度2.5×105个/ml,吸取100µl铺于96孔板,待细胞完全贴壁后,加入终浓度为30μmol/L CoPP和30μmol/L SnPP处理48 h或直接加入M.abs共孵育48 h,处理完毕后,分别加入CCK-8检测溶液10μl,继续培养4 h,检测A450。细胞活力(%)=(实验组吸光度-空白组吸光度)/(对照组吸光度-空白组吸光度)×100%。所有实验浓度均设3个复孔,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
1.2.4 Western blot
细胞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处理结束后,每孔加入含蛋白酶和磷酸酶抑制剂coctail的RIPA缓冲液200µl,收集细胞并置冰上裂解30 min,将蛋白裂解液于4℃、12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用BCA蛋白测定试剂盒检测待检样本浓度,置于-20℃冰箱保存。取20μg蛋白与5×蛋白上样缓冲液混合,置于100℃金属浴5 min,取等量制备好的蛋白样品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完毕后,将蛋白通过转膜仪转移到0.45μm PVDF膜上,PBST稍微漂洗后用5%脱脂牛奶封闭1 h,孵育一抗4℃过夜(抗HO-1抗体、抗ATG5抗体、抗LC3Ⅰ/Ⅱ抗体、抗p62抗体和抗GAPDH抗体),PBST漂洗3次,每次5 min。孵育相应的二抗,室温放置1 h,再次用PBST漂洗3次,每次5 min。ECL显影液进行显影。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分析。
1.2.5 LysoTracker Red染色
调整细胞浓度2.5×105个/ml,并取1 ml接种到含细胞爬片的12孔板中,待细胞完全贴壁后,按照实验设计CoPP和SnPP预处理细胞12 h,加入M.abs(MOI=5)共孵育2 h,无菌PBS洗3次,重新加入含LysoTracker Red(200 nmol/L)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1 h,无菌PBS洗3次后,加入DAPI染液进行细胞核染色10 min,免疫荧光显微镜进行细胞观察并拍照保存,采用Image J软件对各组进行量化分析。
相关新闻推荐
1、传统腌干鱼制品中降解生物胺菌株的筛选、生长曲线及影响因素(一)
3、益生菌菌株生长与来自不同来源的果聚糖的聚合程度和结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