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原料乳三种标准菌落总数测定方法比较(二)

来源:饲料工业 发布时间:2025-07-17 16:45:53 浏览:18 次

2.3差异显著性分析


对三种检测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方差分析


根据统计学数据分析,4种样品间F=0.33<1,即P>0.05,样品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测定结果适用于不同样品的检测;三种方法间F=2.09>F0.05,即P<0.05,三种方法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即IDF 100A:1987>FDA BAM—2001>GB/T 4789.2—2010。


2.4测定结果分析


对表2、表3、表4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IDF 100A:1987检出率最高,营养全面,菌落易于分辨,缺点是检验周期长;FDA BAM—2001优于GB/T 4789.2—2010,其共同优点是方法简单,检验周期短。检验方法中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计数方法等。


2.4.1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的营养构成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等营养元素。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使用的培养基均为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与世界乳品联合会国际标准IDF 100A:1987使用的IDF培养基相比,IDF 100A:1987培养基的营养更全面,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对检出率的提高起了主要作用,而且其培养基颜色浅,易于计数,流动性好,容易与样品稀释液混匀。说明在菌落计数中,IDF培养基要优于平板计数琼脂(PCA)培养基。


2.4.2培养温度


由于各种食品中所分布的细菌种类不同,其最佳检测温度也不尽相同。实验采用的三种检测标准中使用的培养温度分别为37、30、35℃。其中,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主要区别在于计数范围和培养温度,由表2结果表明,35℃条件下菌落总数的检出率高于37℃,35℃更适于原料乳中细菌的生长。


2.4.3培养时间


从培养周期看,培养时间越长,同类别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代数越多,数量也就越多。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培养周期短为48 h,而IDF 100A:1987为72 h,这可能也是表3结果中IDF 100A:1987检出率高于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原因。但培养周期太长,不利于快速、大批量的检测。


2.4.4稀释液


培养介质对细菌增长有一定影响,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采用的稀释液为磷酸盐缓冲溶液或生理盐水,IDF 100A:1987采用蛋白胨溶液。蛋白胨溶液中含有较多有利于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且对食品中已受损的细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检样稀释至倾注平板在15 min内完成,时间较短,对菌落检出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制备样品稀释液时,采用蛋白胨溶液要比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更能提高菌落总数的检出率。


2.4.5计数范围


计数范围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检出率。理论上讲,计数范围越小,会使检测结果偏小。三种检测方法的计数范围分别为:GB/T 4789.2—2010 30~300 CFU,IDF 100A:1987 10~300 CFU,FDA BAM—2001 25~250 CFU。试验结果显示,IDF 100A:1987的检测结果最大,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


3小结


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有多种,而对于培养温度的选择应选择兼顾体温型和室温型两类微生物,国外采用35℃是偏体温型,采用30℃是偏室温型,而国内统一选择37℃应用于所有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微生物的检出。通过对GB/T 4789.2—2010,IDF 100A:1987和FDA BAM—2001中规定的菌落总数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种标准的测定结果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IDF 100A:1987方法中培养基成分的营养全面,检出率最高,但检验周期较长,不利于快速检测;在培养时间相同、培养基成分相同时,FDA BAM—2001的检出率高于GB/T 4789.2—2010,说明培养温度为35℃时,更有利于原料乳中细菌的生长,便于菌落总数的检出;在原料乳的检测上,GB/T 4789.2—2010的检出率略低于IDF 100A:1987和FDA BAM—2001。


相关新闻推荐

1、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检测及评价不同药物浓度的5'-DFUR对胃癌的疗效(一)

2、肌苷对酸土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生长抑制效果、对橙汁品质影响——讨论与结论

3、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分类及用途

4、不同温度下杀鲑气单胞菌的生长曲线

5、毕赤酵母植酸酶发酵工艺优化:比生长速率多少时甲醇流加补料效果最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