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现状研究(三)

来源: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发布时间:2025-07-30 17:31:38 浏览:27 次

3讨论(Discussion)


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是导致家禽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同时也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采用抗菌药物防控大肠杆菌病导致的普遍耐药性问题以及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鸽源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常见病原菌,其分离鉴定以及耐药性时有报道,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规律性和差异性。本研究从150份样品中共分离到120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0%,这与沈欣悦、曲哲会等研究中的大肠杆菌分离率75%(12/16)、78%(46/59)基本相符。


120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3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尤其对CIP、AMP、AMC、SMZ耐药率较高;并且发现61.67%的分离株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最多可耐8种抗菌药物,以耐4种抗菌药物的分离株数量最多。钟雅静等对分离得到的鸽源大肠杆菌进行了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CIP和AMP耐药。吕敏娜等对2011-2018年广东省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发现,鸽源大肠杆菌对AMP耐药率较高,对CIP的耐药率高达85%以上。谢冠东等对北京市售鸽肉中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发现,104株大肠杆菌对AMP、CIP等的耐药率分别为90.4%、55.8%。上述研究中鸽源大肠杆菌耐药情况与本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而李贺侠研究发现肉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CIP高度敏感。徐斌等研究发现乳鸽大肠杆菌分离株对GEN中度敏感,对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上述研究与本试验结果不太一致,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区鸽场用药情况不同导致菌株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沈欣悦等研究发现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I、CL药物敏感,且83.33%(10/12)的分离株可耐3类以上药物,最多耐8类药物。曲哲会等研究发现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有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最少耐3种抗菌药物,最多耐10种抗菌药物,其中耐4种、5种和6种抗菌药物的菌株所占比例较高。Wang等研究青岛市鸽子大肠杆菌分离株发现有24.8%的分离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尤其是三重耐药性。Karim等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至6种抗生素有耐药性,71.43%的大肠杆菌对AMP产生耐药性。谢冠东等对鸽肉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发现94%的分离株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以上研究以及本试验中均发现鸽源大肠杆菌存在着多重耐药情况,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本试验共检测16种耐药基因,其中有6种耐药基因检测出阳性,分别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S(91.7%,110/12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C4(27.5%,33/120)、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2.1%,25/120)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87.5%,105/120)、blaCTX-M(30.8%,37/120)、blaVIM(3.3%,4/120);其中大肠杆菌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其相应耐药基因型基本相符,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与其相应耐药基因型不一致。张辉等对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分离株对CIP的耐药率为65.3%,但只有22.6%的菌株携带质粒介导的qnrS1基因。张萍等通过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研究发现,20株大肠杆菌分离株检测出blaCTX-M-1、blaTEM、blaSHV 3种耐药基因,头孢类药物与blaCTX-M-1基因的符合率高,均达90%及以上。上述研究及本试验中均发现大肠杆菌耐药表型与其耐药基因型并不完全吻合,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所研究的大肠杆菌存在其他耐药基因、耐药机制或者是耐药基因沉默以及其他机制抑制了耐药基因的表达等,提示耐药基因的存在不一定会产生相对应的耐药表型,因此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并不能取代常规的药敏试验。


4结论(Conclusion)


本研究从新鲜病死肉鸽中共分离到120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多数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分离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但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不完全一致。本研究结果为广东省鸽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提供了最新数据,为防控鸽源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关新闻推荐

1、野生黑木耳N56菌株分离纯化、菌丝生长速率实验(二)

2、10种有机物对氧化亚铁硫杆菌BYM磁小体生长、合成、发酵、产量的影响(三)

3、维氏气单胞菌分离与纯化、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及pH稳定性研究(一)

4、乳酸菌在不同钙离子浓度下的生长曲线

5、平湖红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真菌菌群动态、红曲霉生长抑制因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