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晚期胃癌的“试药”困境:高通量药敏检测如何破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9 18:11:39 浏览:10 次

目前胃癌晚期一线化疗主要以氟尿嘧啶联合铂类和或紫杉类,但不同胃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不同以及同一胃癌患者肿瘤细胞群体内存在明显异质性,胃癌化疗疗效个体性差异很大,复发转移率高且治疗不良反应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为不同的患者有预见性地提供有效的化疗方案,仍是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


为了解决肿瘤细胞异质性所致的肿瘤细胞耐药问题,人们开始尝试进行患者自体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药敏检测,直接观察抗癌药物或药物组合对患者自体癌细胞的反应,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个体化精准用药方案。


摘要揭示的临床现实


一项针对1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研究,试图通过高通量体外药敏实验寻找个体化治疗出路。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大部分患者来源的胃癌原代细胞对常规化疗药物表现出广泛的耐药性。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在体外模型中抑制效果不佳。这直接挑战了当前临床中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之下,蛋白酶体制剂硼替佐米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较高敏感性。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该研究采用的核心方法是高通量体外药敏检测。研究人员获取了1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药物敏感性测试。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oCelloScope微生物快速药敏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无标记的活细胞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癌细胞在不同药物浓度梯度下的增殖活性变化。这种方法能够动态评估单药及其组合方案的肿瘤抑制率。


数据结果与临床验证


药敏测试提供了明确的量化指标。紫杉类药物及其相关方案的肿瘤抑制率略优于铂类药物,但优势有限。真正的突破点在于硼替佐米展现出的较高敏感性,这为克服化疗耐药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后,16例患者取得了37.5%的客观缓解率和75%的疾病控制率。这一疗效数据在普遍耐药的晚期胃癌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


技术平台的创新价值


oCelloScope系统的应用代表了技术方法的进步。传统的药敏检测多采用终点法,只能提供某个时间点的静态数据。而这种实时动态监测能够捕捉药物作用的完整动力学过程。


该系统的高通量特性使其能够同时测试多种药物浓度组合,大大提高了筛选效率。这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因为医生需要在有限时间内为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研究结论与未来方向


该研究证实了晚期胃癌普遍存在的化疗耐药现象。同时,它也验证了高通量药敏检测技术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基于功能学的药敏检测有望成为基因检测之外的重要补充手段。


然而,研究者也指出,这项技术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检测成功率,如何更好地将体外结果转化为临床疗效,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精准医疗的启示


这项研究的意义超越了胃癌本身。它展示了一种现实:基于人群数据的标准治疗方案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患者。通过功能性检测直接评估肿瘤细胞对药物的反应,为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行路径。


癌细胞异质性和微环境相互作用是肿瘤耐药的主要机制。体外药敏检测能够整合这些复杂因素的整体效应,提供更接近体内真实情况的药效预测。


技术局限与挑战


尽管前景可观,但该技术仍面临挑战。原代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检测周期与临床决策时间的匹配、成本效益比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此外,如何将硼替佐米等“非常规”敏感药物的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也需要更多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验证。


结语


这项研究为晚期胃癌的治疗困境带来了新思路。它证明,面对肿瘤耐药这一全球性难题,创新检测技术可能帮助我们在现有药物中找到新的解决方案。高通量药敏检测有望成为精准医疗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未来的肿瘤治疗,或将更加依赖于这种“功能性诊断”指导下的用药策略。通过直接测试肿瘤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我们可能找到绕过耐药机制的有效路径。


相关新闻推荐

1、Comammox全程氨氧化菌的生理、代谢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与影响(二)

2、传统腌干鱼制品中降解生物胺菌株的筛选、生长曲线及影响因素(二)

3、供水管网中微生物来源|饮用水臭氧消毒工程中微生物的再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一)

4、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方法及应用

5、10种有机物对氧化亚铁硫杆菌BYM磁小体生长、合成、发酵、产量的影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