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快速药敏检测技术方法、原理、临床转化需求(三)

四、基于MALDITOF MS的快速药敏技术


MALDITOF MS在微生物鉴定领域的成熟应用,为其拓展至药敏检测领域奠定了基础。目前,基于MALDITOF MS的快速药敏技术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核心是利用质谱技术对药物代谢产物或微生物蛋白的高灵敏度识别能力,实现药敏结果的快速判读。


4.1分析抗菌药物水解产物的质谱峰


部分细菌可产生耐药酶(如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等),这类酶能水解抗菌药物的特定结构(如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结构改变并失去抗菌活性。药物水解后,可能通过添加质子、结合K⁺/Na⁺、脱羧、脱羰基等方式发生分子结构修饰,进而引起分子量变化——这种分子量差异可通过MALDITOF MS精准检测,且检测范围需调整为100~1000 Da(与微生物鉴定时2000~20 000 Da的检测范围不同)。若在检测中发现抗菌药物水解产物的特征质谱峰,即可判断细菌对该药物耐药。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展现出显著的快速性:检测脆弱拟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时,仅需2.5~3小时即可获得结果[28];而针对血培养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肠杆菌目细菌,检测其产生的碳青霉烯酶时,耗时更短,仅需30~60分钟[29],为临床及时识别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E)、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4.2鉴定与耐药性相关的特定蛋白质谱峰


细菌的耐药性往往与特定耐药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相关,这些耐药蛋白(分子量多在2000~20 000 Da范围内,适配MALDITOF MS的鉴定检测范围)在质谱谱图中会呈现特征性峰位。通过识别这些特异峰,可确认病原菌是否携带对应的耐药机制,进而判断其耐药性。


例如,研究发现肺炎克雷伯菌的质谱谱图中,11 109 Da的特征峰与其产生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直接相关[30],若检测到该峰,可提示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谱图中的PSMmec肽(一种与甲氧西林耐药相关的调控蛋白)也具有特征峰,可作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快速检测标志[31];对于脆弱拟杆菌,其谱图中4000~5500 Da区间内的一系列峰形变化,可用于区分cfiA阳性菌株(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与cfiA阴性菌株[32]。


但该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性:一是仅能检测已知耐药机制对应的特征蛋白,无法识别新型耐药蛋白或非典型耐药机制;二是技术门槛较高,需检测人员熟悉不同耐药蛋白的质谱特征,且依赖成熟的算法进行谱图比对与数据分析,临床推广难度较大。


4.3基于微生物生长情况的表型快速药敏试验


该技术将MALDITOF MS的微生物鉴定功能与药敏试验的表型判断相结合,核心逻辑为:若细菌在抗菌药物作用下仍能正常生长,则其蛋白质合成不受抑制,可通过MALDITOF MS成功鉴定;若细菌被药物抑制,则蛋白质合成受阻,无法形成完整的蛋白质谱图,导致鉴定失败。


具体操作流程为:将待检细菌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混合孵育(孵育时间根据菌种调整,通常为4小时);孵育结束后,离心去除上清液,保留细菌沉淀物;对沉淀物进行MALDITOF MS样本制备与检测,若能获得准确的菌种鉴定结果,说明细菌未被药物抑制(即对该浓度药物耐药);若无法完成鉴定,则说明细菌生长被抑制(即对该浓度药物敏感);最终根据不同药物浓度下的鉴定结果,确定药物的MIC值。


张龙桃等学者通过该方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当菌液浓度为6×10⁶CFU/mL时,检测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替加环素(四环素类药物)的最佳孵育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3小时,且该方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EA)均达到98.33%[33],验证了其准确性与可靠性。相较于前两种基于MALDITOF MS的药敏技术,该方法无需依赖耐药酶或耐药蛋白的特征峰,仅通过细菌生长的表型特征判断耐药性,普适性更强,更符合临床对广谱药敏检测的需求。


五、快速药敏检测技术的临床转化需求与丹麦Biosense oCelloScope系统的应用价值


一项快速药敏检测技术从实验室研发走向临床普及,需满足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普适性、易操作性五大核心需求,缺一不可:


快速性:需显著缩短检测周期,满足临床紧急救治需求,尤其是重症感染患者对“及时用药”的迫切要求;


准确性:检测结果需与临床标准方法(如微量肉汤稀释法)高度一致,确保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稳定性:不同批次检测、不同操作人员、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差异需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因检测误差导致用药失误;

普适性:需覆盖临床常见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等)与常用抗菌药物,不局限于单一菌种或单一耐药机制;


易操作性:需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计简化操作流程,降低对实验室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便于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


从当前技术进展来看,不同技术的临床转化成熟度存在明显差异:


代谢产物显色法、电阻抗单细胞计数法、显微自动聚焦技术(如oCelloScope系统)已完成自动化设备研发并实现临床转化,解决了“易操作性”与“稳定性”问题,可直接服务于临床检测;


拉曼光谱技术虽在实验室研究中表现出良好性能,但检测设备仍处于研发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


基于MALDITOF MS的三种技术中,“基于微生物生长情况的表型法”普适性最强,但需依赖MALDITOF MS设备,且孵育时间仍需优化;“抗菌药物水解产物分析法”与“特定蛋白质谱峰鉴定法”因适用范围有限或技术门槛高,临床推广难度较大;


荧光标记类技术(如ATP生物发光法、荧光细胞染色法)虽具备普适性,但需研发专用自动化检测设备以降低操作复杂度,目前仅部分方法实现小型化检测,尚未形成规模化临床应用。


丹麦Biosense oCelloScope系统作为已实现临床转化的自动化快速药敏检测设备,其核心价值在于全面满足上述临床需求,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供“高效、精准、便捷”的药敏检测解决方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5.1为重症感染救治争取关键时间


对于脓毒症、重症肺炎、血流感染等重症感染患者,“及时使用正确抗菌药物”是降低死亡率的核心。oCelloScope系统对纯培养细菌的药敏检测可在2~6小时内完成,对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直接药敏检测仅需4~6小时,较传统方法(24~48小时)缩短20小时以上。以某三甲医院的临床应用案例为例:一名脓毒症患者血培养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无效,通过oCelloScope系统进行直接药敏检测,4.5小时后明确细菌对美罗培南敏感,临床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患者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症状显著改善——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该系统在“快速指导用药”中的关键作用,可有效降低因延迟用药导致的重症感染死亡率。


5.2助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缓耐药发展


传统药敏检测的滞后性导致临床不得不依赖经验性用药,而不合理的经验用药(如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加剧微生物耐药的重要原因。oCelloScope系统通过精准检测MIC值,可指导临床选择“最低有效浓度”的抗菌药物,避免药物滥用;同时,其对新型耐药菌(如CRE、MRSA)的快速识别能力,可帮助临床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与针对性治疗,防止耐药菌传播。某院感监测数据显示,在引入oCelloScope系统后,该院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强度下降12%,CRE的院内传播率降低8%,充分证明该系统在“遏制微生物耐药”中的积极作用。


5.3适配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测需求


oCelloScope系统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无需人工进行孵育监控、结果判读),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可满足基层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需求;同时,其广谱检测能力(覆盖常见致病菌与常用药物)与多种标本类型适配性(纯培养菌落、血培养阳性标本、尿液标本),也可满足三甲医院对复杂感染病例的检测需求。例如,基层医院可通过该系统快速完成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药敏检测,6小时内为门诊患者提供用药指导;三甲医院则可利用其血培养直接检测功能,为ICU重症患者提供紧急药敏结果,实现“分级诊疗”场景下的精准检测支持。


六、总结与展望


在全球微生物耐药形势持续严峻、临床对快速药敏检测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传统依赖“长时间培养+肉眼观察”的药敏检测技术已难以适应临床需求,以“早期信号捕捉”为核心的新型快速药敏技术成为发展主流。从电阻抗计数、荧光标记到拉曼光谱、MALDITOF MS拓展应用,各类技术均在“快速性”与“准确性”上取得突破,但要实现临床转化与规模化应用,仍需解决“普适性”“易操作性”与“成本控制”三大核心问题。


丹麦Biosense oCelloScope系统基于“显微自动聚焦+动态成像分析”技术,通过高灵敏度成像、全流程自动化、广谱适用性等技术优势,全面满足临床对快速药敏检测的核心需求,是当前临床转化成熟度较高的解决方案之一。其在重症感染救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耐药菌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得到验证。


未来,快速药敏检测技术将朝着三个方向迭代发展:一是超快速化,通过单细菌水平检测技术(如微流控拉曼光谱联用),实现1小时内出具药敏结果;二是集成化,开发“标本进结果出”的一体化检测设备,整合标本处理、孵育、检测、分析全流程,进一步缩短检测周期;三是智能化,结合AI算法优化谱图分析与结果判读,提升对新型耐药菌的识别能力。


期待以oCelloScope为代表的自动化快速药敏系统,通过更多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与技术优化,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与适用范围,在全球遏制微生物耐药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实现“精准用药、快速救治、减缓耐药”的公共卫生目标,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新闻推荐

1、基于超微药粉琼脂稀释法检测9种致病菌对常用15种中药的敏感性(二)

2、综述葡萄球菌降低发酵肉中生物胺含量的三种机制(二)

3、优化培养基配方减少无机硒对粗毛纤孔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提高富硒菌丝的产量(二)

4、供水管网中微生物来源|饮用水臭氧消毒工程中微生物的再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一)

5、低盐固态酿造酱油原料利用率低、成品质量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