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通淋颗粒联合膀胱冲洗的应用效果评估方法(一)
摘要:目的评估利尿通淋颗粒联合膀胱冲洗对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9月接受诊疗及康复的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患者60例,配合完成对照干预。调取资料,采用随机分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冲洗;观察组采用利尿通淋颗粒联合膀胱冲洗。两组均以用药2周为1个疗程。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膀胱残余尿量(residualbladderurinevolume,RUV),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仪测定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maximumurineflowrateisdetrusorpressure,Pdet)、膀胱初尿意容量(bladderinitialurinecapacity,FS)、最大尿流率(maximumflowrate,MFR)、平均排尿时间(averageurinationtime,T)]、尿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低于观察组(96.67%,2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UV、Pdet、FS、T等指标低于对照组,MF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养菌落计数、尿β2微球蛋白(β2-MG)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尿肌酐(UC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尿通淋颗粒联合膀胱冲洗可以有效防治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尿肾功能及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因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引发的尿道和膀胱功能障碍,可见于多数脊髓损伤患者。其中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并发症,与长期卧床、留置尿管及尿管堵塞密切有关,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对于本病,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抗炎等对症处理,待无菌性尿液后及早拔除尿管、行清洁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饮水计划、心理疏导等,具有一定疗效。膀胱冲洗是一类常用操作技术,可以清除膀胱内残留物及炎性介质、预防感染,被认为是降低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另外中医凭借整体论治和辨证思路,对于本病有独特认识,历代医家认为治疗本病,应以行气利水、利尿通淋、疏通经络。目前医学界正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防治尿路感染的中医优化方案。利尿通淋颗粒为院内特色中药制剂,由广金钱草、白茅根、车前草、甘草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的中药组成,成本较低,应用于临床中,具有服用简单、疗效确切及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为进一步丰富治疗方案,本次评估利尿通淋颗粒联合膀胱冲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进行前瞻性分析,纳入2023年1月—2023年9月接受诊疗及康复的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患者60例,并且配合完成对照干预,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女之比为41∶19;年龄39~61岁;发病时间5~21h;脊髓损伤平面:颈段24例,胸段21例,腰骶段15例。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分入两组,各有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20±6.81)岁;平均发病时间(14.25±3.69)h;脊髓损伤平面颈段12例,胸段11例,腰骶段7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8.63±7.12)岁;平均发病时间(14.10±3.82)h;脊髓损伤平面颈段12例,胸段10例,腰骶段8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参考标准
1.2.1诊断标准(1)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脊髓损伤史,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及排尿困难,残余尿量>100mL,并排除其他病因。(2)尿路感染的诊断:参照《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有尿路感染症状及尿培养结果证实。(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淋证”,主症: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次症:腰膝酸软、小腹坠胀、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涩,辨为“湿热搏结”。
1.2.2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性别不限,>18岁,首次接受治疗。(2)告知本人本次干预方案,充分沟通并书面签订知情协议。(3)经医学伦理部门的审查,批准实施。
1.2.3排除标准:(1)有原发的尿路梗阻或结石、血液透析、输尿管发育畸形,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既往膀胱及肾脏手术史。(2)有具体的器官功能障碍或丧失,急性危重疾病。(3)由于精神障碍、神志异常、意识不稳定等难以配合操作。(4)过敏体质,对于中药难以接受或禁忌。(5)由于其他原因(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发神经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