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3株奥默柯达酵母生长曲线、pH耐受性、最适生长温度测定及对酱油香气和滋味影响(三)

来源:食品与发酵工业 发布时间:2025-07-25 18:47:30 浏览:13 次

2.2 K.ohmeri的菌种性能


2.2.1不同盐浓度下生长曲线

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盐质量浓度一般≥160 g/L,而减盐发酵酱油的盐质量浓度则为100~120 g/L,为考察菌株在不同酱油生产中的生长特性,采取100 g/L和160 g/L盐质量浓度的豆芽汁培养3株K.ohmeri,结果如图4所示。3株菌在相同盐浓度下的生长曲线类似,100 g/L盐质量浓度下,3株菌对数期为16~44 h,44 h以后进入稳定期;而160 g/L盐质量浓度下,3株菌的对数期则延至36~64 h,64 h以后到达稳定期。160 g/L盐质量浓度下,3株酵母稳定期的ΔOD₅₆₀的平均值为4.135,表明其在高盐环境下生长情况良好。


2.2.2最适生长温度及pH值


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最适生长温度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发酵菌株。对3株酵母在24~40℃的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如图5所示。3株菌在2种盐浓度下发酵液的OD₅₆₀值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0℃时OD值最大,因此30℃是3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温度升至40℃时,160 g/L盐质量浓度的条件下,3株菌发酵液OD₅₆₀值接近0,表明酵母在该条件下几乎不生长。

高盐稀态酱油酿造过程中,酱醪醪pH值一般为4~6。采用初始pH值为1~10的培养基对3株酵母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100 g/L盐质量浓度下,pH值为3~9时,3株酵母都有一定的生长能力;pH值为4~6时,生长能力最好;而在pH值为1~2及10的条件下不可生长。160 g/L盐质量浓度下,3株酵母在相同pH值条件下的OD₅₆₀值均低于100 g/L盐质量浓度,pH值为3~8时都有一定生长,其中pH值为4~6时,生长能力最好,pH值为1~2及9~10的条件下不可生长。


2.2.3高盐下产乙醇能力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能力

对3株酵母160 g/L盐质量浓度下的产乙醇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如图7-a所示。3株酵母豆芽汁发酵液中的乙醇体积分数均高于0.5%,其中KD13最高,达到0.573%。进一步分析豆芽汁发酵液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发酵液中存在多种香气成分,其中KD13发酵液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为(997.54±88.15)μg/L(图7-b)。综合以上K.ohmeri发酵性能特点,选用KD13进行后续的添加发酵应用。

2.3添加K.ohmeri KD13对酱油发酵的影响

2.3.1酱油的4个重要理化指标:还原糖、总酸、氨态氮、乙醇含量变化如图8所示。酱油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总酸含量逐渐上升,氨态氮含量在发酵后期趋于稳定。添加KD13的酱油乙醇体积分数在发酵90 d时为2.34%,较对照组提升11.4%,表明KD13具有提升酱油乙醇含量的能力。

2.3.2添加KD13对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为了研究添加KD13对酱油香气的影响,利用SPME-GC-MS的方法对发酵45、60、75、90 d的添加KD13和未添加KD13的2组酱油共计8个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如表2所示,共检测到60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化合物12种、醇类化合物19种、醛类化合物8种、酮类化合物5种、酸类化合物5种、酚类化合物5种、杂环类化合物6种。KD13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为(3912.70±253.18)μg/L,比对照组高22.18%,其中KD13组挥发性酯类物质总含量为(383.06±26.90)μg/L,比对照组高97.62%,酚类物质总含量为(201.32±10.93)μg/L,比对照组高70.18%。

以表2中60种香气成分作为因变量,不同发酵时间的2组酱油作为自变量进行OPLS-DA分析,并计算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projection)。VIP值越大,因变量对样品区分度的贡献值就越大,若VIP值>1表明为关键因变量。

如图9-a所示,共筛选到23种VIP值>1的差异风味物质。其中酯类4种、醇类物质10种、酚类物质2种、醛类物质3种、其他类4种。对上述23种物质进行热图分析,由图9-b可以看出,KD13组多种香气物质含量比CK组多,其中包括酯类物质中的乳酸乙酯(奶油香)、辛酸乙酯(酒香)、乙酸异戊酯(花香)、乙酸异丁酯(花香);醇类物质中的乙醇(醇香)、正丁醇(葡萄酒香)、苯甲醇(花香);醛类物质中的苯乙醛(果香)、3-甲硫基丙醛(酱香);酚类物质中的4-乙基愈创木酚(烟熏香);杂环类物质中的2-乙基-6甲基吡嗪(可可香)、2,6-二甲基吡嗪(坚果香)、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焦糖香)。以上分析表明,KD13不仅对酱油中乙醇含量有提升作用,同时对乙酯类等多种酱油特征风味物质有增益作用。


2.3.3添加KD13对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以表2中60种香气成分作为因变量,不同发酵时间的2组酱油作为自变量进行OPLS-DA分析,并计算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VIP值越大,因变量对样品区分度的贡献值就越大,若VIP值>1表明为关键因变量。如图9-a所示,共筛选到23种VIP值>1的差异风味物质。其中酯类4种、醇类物质10种、酚类物质2种、醛类物质3种、其他类4种。对上述23种物质进行热图分析,由图9-b可以看出,KD13组多种香气物质含量比CK组多,其中包括酯类物质中的乳酸乙酯(奶油香)、辛酸乙酯(酒香)、乙酸异戊酯(花香)、乙酸异丁酯(花香);醇类物质中的乙醇(醇香)、正丁醇(葡萄酒香)、苯甲醇(花香);醛类物质中的苯乙醛(果香)、3-甲硫基丙醛(酱香);酚类物质中的4-乙基愈创木酚(烟熏香);杂环类物质中的2-乙基-6-甲基吡嗪(可可香)、2,6-二甲基吡嗪(坚果香)、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焦糖香)。以上分析表明,KD13不仅对酱油中乙醇含量有提升作用,同时对乙酯类等多种酱油特征风味物质有增益作用。


2.3.4感官评价分析


酱油的感官评价可以从色泽、体态、滋味、香气4个方面进行评估。对照组及KD13组酱油的感官评分结果如图10所示。2组酱油的色泽和体态评分较为接近,而KD13组滋味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酵母菌体在后酵后期发生自溶,产生呈鲜味的核酸类物质。另外KD13组的香气评分也高于对照组,这和2.3.2节的研究结果一致。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添加KD13对酱油色泽体态无负面影响,并且对酱油的滋味和香气有提升作用。

3结论


本研究从华中地区发酵3~4月的高盐稀态酱醪醪中分离筛选得到了10株K.ohmeri,10株菌均为溶血安全性菌株。对其中3株产乙醇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菌种性能研究,发现3株菌在160 g/L盐质量浓度、温度为24~38℃、pH值4~6的环境下均生长良好,总体性能差异不大。由于在盐浓度为160 g/L的条件下,菌株KD13的乙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能力最强,因此进一步将其添加到高盐稀态酱醪醪中发酵,发现KD13对酱油中的乙醇体积分数有提升作用,并且对酱油中多种乙酯类香气物质如乳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及一些酱油特征风味化合物如4-乙基愈创木酚、3-甲硫基丙醛等有增益作用。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添加KD13对酱油的色泽、体态无负面影响,对酱油的滋味和香气及总体评分有提升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筛选的耐盐K.ohmeri具有作为新型风味菌强化酱油发酵、提升风味的潜力。然而本研究中仅探究了K.ohmeri单一菌种添加发酵对酱油的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明与其他优势风味菌的交互作用。


相关新闻推荐

1、不同霉变时期肉豆蔻饮片需氧菌、霉菌、酵母菌菌落总数统计(二)

2、辣木籽提取物制备、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在在液态乳中的应用(一)

3、不同种类、浓度可同化氮蓝莓果酒中酵母菌计数、生长速率(二)

4、娄地青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培养基用丙氨酸和精氨酸,τ最长可达33.5小时

5、大肠杆菌噬菌体Bp4抗性菌株与其敏感菌株培养特性及耐药性检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