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BioSense网站!

热线:021-66110810, 66110819

手机:13564362870

改善不可培养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的方法有哪几种

来源:微生物学杂志 发布时间:2025-08-20 18:47:46 浏览:1 次

2、改善不可培养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的方法


2.1分散群体微生物


一种方法是在固体培养基上重复划线,目的是将微生物从群落中分离出来;另一种是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一系列重复的稀释来分离细胞。通过这些方法已经纯培养出许多种类微生物,而这些种类所属的门类没有或者只有很少代表物种。然而用这些分离方法培养出的种类一般是生长迅速的微生物。


2.2常规培养方法的改进


2.2.1培养基的改善①添加非传统的碳源、电子供体与受体:2001年Uphoff等将北海的海水样品在添加了多种不同碳源和复杂化合物的培养基上发现,它比仅含有一种碳源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多。单一碳源分离的菌种几乎完全属于变形菌,而在复合的培养基上则分离到4种其他门类的代表物种。2005年Kopke等在培养基中加入多样的电子受体和碳源从地下煤沉淀物中分离出新种类的微生物。最近,由特殊的原核生物生态群落催化的新还原产物也被用于丰富传统培养基的类型,并且发现了新的种类;②采用低浓度营养成分培养基或者加入具有毒性氧降解能力的物质:高浓度营养成分的培养方法由于产生毒性氧物质导致所培养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都减少,Aagot发现在低浓度营养基质的培养基上培养的微生物较多,但是营养成分浓度过低也使微生物数量下降。减少毒性氧物质的产生也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一个有利方法。增加多聚物作为碳源,因为多聚物只有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利用,这样微生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受到毒害作用,有效地减缓了受毒害的速度。减少培养环境中的氧分压也可以减弱由充足的氧气而导致毒性氧的伤害。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添加过氧化氢酶、丙酮酸钠、α-酮戊二酸、二硫代二丙酸等具有毒性氧降解能力的物质也可以大大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③增加信号分子来维持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氮酰高丝氨酸内酯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基于这个发现,用于多种基因调控的信号分子cAMP相对于氮酰高丝氨酸内酯更能够促使微生物的生长,提高了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有些细菌例如藤黄微球菌可以分泌一种促进复活因子能够有效地恢复处于休眠期的革兰阳性菌的活性;④添加酶、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或者其他抑制剂:添加酶来培养一些产生活性氧的物种,添加某种抑制剂来抑制不希望生长的微生物,例如引入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⑤其他类型凝固剂代替常用的琼脂:常规的培养基中用琼脂作为凝固剂,但是它对某些微生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降低了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采用古兰糖胶,对微生物没有毒害作用,而且凝固效果比琼脂更好。


2.2.2培养条件的改变延长培养时间、降低接种量浓度都可以培养出不可培养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属于寡营养菌,比如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时间延长至3个月,就可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但是培养时间不能无限延长,培养时间越长,对微生物培养环境的无菌要求就越高。降低接种量浓度也能够使活菌数增加,这种菌并不因为接种量的降低影响它们群落的形成。


2.3模拟自然生存环境


目前,2种新颖的自制培养仪器已经发展成熟,分别是扩散盒培养和含有有机或无机物质的原位群体载体培养。扩散盒由一个滤膜组成,它只允许培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低分子量产物的通过而限制细胞通过,化学物质穿过薄膜与周围环境因子交换,可保证微生物群落间作用的存在,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土壤、海洋、活性淤泥都可以在扩散盒中培养出不可培养微生物。原位群体载体培养能够有效地克服原核生物黏附在固体表面导致的生长限制,很多文献内已经描述了不同载体的自然生态系统,例如陶瓷、钛装置、多孔无机基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等载体。包有选择性底物的原位集合物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出目的微生物。此外,有些特殊装置仅模拟一个或者几个重要的物化因素来培养新的微生物。2009年Zeng等模拟高压环境从最深的高温喷火口分离出嗜高压和高温的古生菌。还有一种是流动装置,可以在自然环境原位温度、压力和液体流动的条件下连续培养,成功模拟深海环境中液体化学成分的变化。2007年Houghton等利用这种装置培养出新的微生物。

2.4微生物群体培养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之间有些是通过交换代谢产物或者特异信号分子进行直接的细胞交流,有些是竞争有限的生存环境,有些是共同利用微量元素(如维生素)和螯合剂,因此单一的微生物培养不能完成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交流。2个典型的群体培养的例子是多细胞培养装置和生物膜,都可以实施单个物种培养不可能实现的多功能培养。复杂有机物的纤维素降解或甲烷转换就是利用多细胞装置实现的。此外,小部分共生的微生物可以在实验培养基上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共底物等可以培养出来。群体培养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共生和互生微生物。利用透析膜反应器的群体培养方法已经成功的从厌氧淤泥中培养出厌氧嗜热的降解谷氨酸的微生物。


2.5高通量培养


为了从自然环境中筛选出新的生物化学分子和酶类,发展了不依赖培养基的高通量培养方法。1993年Button提出稀释培养法,即将微生物群体稀释至痕量时(1~5个细胞/mL),寡营养微生物可以不受其他优势微生物的干扰,因而可以被培养出来。随后,Connon采用稀释培养法将微生物样品稀释至痕量后,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板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离培养并检测出许多微生物,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微生物的可培养性,还可在短期内检测出目标培养物,并进行大量的培养,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Zengler等提出细胞包囊法,将微生物样品先进行稀释,然后乳化,部分微生物形成了仅含单个细胞的胶状微滴,随后将其装入层析柱内,让培养液连续通过层析柱进行流态培养。这种方法已从不同样品中分离出多种细菌和真菌。2007年Ingham等提出多孔微生物培养芯片,它是由一种独特的多孔陶瓷做成,被分割成数千个小室,在小室中进行独立的微生物培养,营养分子可以通过多孔膜四处扩散维持微生物的生长。


到目前为止,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微生物的多样性、生存环境以及在生物进化中地位的认识,也由于实验室中无法设计微生物生长的原位环境实现群体培养。因此,必须全面理解微生物生理适应性与群体行为,发展和革新培养技术,改变微生物培养方式,设计尽可能接近微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培养出更多的“不可培养微生物”,从中发现新的酶类和化合物,使其应用于制药业、农业、化工业等领域。


相关新闻推荐

1、综述微生物修复菲污染中降解菌的菌属、降解机理、分子机制、影响因素(四)

2、不同浓度的柠檬酸钠对脱氮假单胞杆菌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鼠疫耶尔森氏菌在3种选择培养基生长能力的测定——材料与方法

4、185份泌尿系统患者——尿液细菌培养药敏结果

5、枯枝落叶中分离筛选的纤维素分解菌生长周期实验